成果信息
胰岛素注射笔因具有简便易学、剂量准确、方便耐用、微痛、效佳等优点,现已广泛地运用于糖尿病患者,其使用的都是只有一根针管的一次性注射针头,目前长度有5mm、6mm、8mm和12.8mm等规格,针管外径有0.25mm、0.3mm和0.33mm等规格,可以根据年龄、胖瘦程度和注射部位来进行选择。据中国胰岛素注射技术现状调查结果显示,现有注射胰岛素患者中有约37%的血糖控制不合格;94.4%的患者仅在腹部等一个部位内进行轮换注射;22%的患者遵循每天同一时间注射同一部位的规则;30%的患者腹部注射时未捏皮,如果使用8毫米的针头就可能把胰岛素打到肌肉里; 55.4%的患者没有注射完就松开皮肤皱褶。由于胰岛素本身是种生长因子,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会导致该部位皮下脂肪增生而产生硬结,再在这里注射胰岛素的吸收率会下降,吸收时间过长导致血糖控制不稳定。调查发现有31.1%的患者注射部位已出现肿块,其中九成发生在腹部,但仍有患者选择在脂肪增生部位注射。实际上人体适合注射胰岛素的部位不光是腹部,大腿外侧、手臂外侧1/4处和臀部都可以。不同注射部位的轮换是在腹部、手臂、大腿、臀部间轮换注射,采用轮换注射部位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疗效,避免出现并发症的几率。)
背景介绍
注射技术与注射器具在糖尿病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甚至与选择胰岛素制剂同样重要,关乎血糖控制的成败。很多医护人员和接受胰岛素注射的糖尿病患者常常忽视注射技术与注射器具本身对血糖控制的影响。临床医生经常会从胰岛素制剂、血糖自我监测等角度来考虑没有达到预期血糖控制目标的原因,却忽略了注射技术对血糖控制的影响,而胰岛素通过注射器具进入人体内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由于人体各部位对胰岛素的吸收存在差异性,胰岛素注射至皮下还是肌肉层内,其吸收速率存在很大差异,而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肌肉的胰岛素吸收状况也有很大变异。优化胰岛素注射技术,包括选择合适长度的针头,注意正确的注射手法,规范地轮换注射部位,避免肌肉注射等,这些对获得良好的血糖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应用前景
项目采用微针阵列进行以胰岛素为代表的多肽、蛋白质、DNA、疫苗等生物技术药的经皮给药的研发工作,陆续研发出多种金属微针阵列芯片和基于其的注射针头与注射器具,已获得和申请了约10项中国、美国发明专利。其中,研发的胰岛素笔用微型阵列式注射针头采用现有医用材料制造,可以直接安装到各种胰岛素笔上取代现有针头实施注射,其使用一根取液针从胰岛素笔芯中提取药液至微腔后,转换为纤细(0.2mm~0.25mm)、短小(0.6mm~3mm)的2~4根微针实施注射,就能够从注射器件的源头上解决现有问题,在各种注射部位上都可以实施无痛、快速、精准的垂直注射而无需关注捏皮、45度倾斜等注射手法,且成本低廉、技术成熟、适于批量生产。本产品的投放市场,必然会显著提高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注射治疗的依从性和控制血糖的疗效,并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