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信息
本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非连续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科学研究”获得2006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自然科学类),“原位自生钛基复合材料研究”获得2002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2010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在稀有金属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组织控制方面有较为丰富的研究基础。在应用研究方面依据国防及航天、航空要求承当了国家十五军品攻关重点课题、中国航天、航空项目,并成功将高性能稀有金属及其复合材料应用于国家关键工程领域。发表论文120多篇,其中SCI源刊物收录100多篇,ISI刊物他引1000多篇次,EI收录90多篇,获得发明专利10项,申报发明专利12项,与上海728研究院合作开发高性能锆合金,性能获得明显提高。在国家核电专项,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863高科技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的支持下,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对稀有金属开展了十多年研究,本研究小组在稀有金属及其复合材料的熔炼、热加工工艺、热处理工艺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锻炼和培养了一支高水平专业从事钛及钛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熔炼、热加工、热处理、微结构分析等研究的专业队伍。该队伍不仅包括专业的科研人员,包括长江特聘教授、研究员、副教授等科研人员,还包括高级工程师、工程师,高级技师、技师组成的工程技术队伍。)
背景介绍
金属基复合材料自问世以来就以其优异的性能受到广泛的关注,其中又以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最早、力学性能最好,如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具有比强度、比刚度、轴向拉伸强度和耐磨性高,耐高温性能优异,热膨胀系数低,导电性、导热性、抗疲劳性良好,以及在潮湿或辐射环境下尺寸稳定性高等优点,已在航天航空、汽车、机械电子等领域作为高强度耐高温材料,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应用前景
非连续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主要是短切纤维、晶须、颗粒等,与连续纤维增强相比,具有成型工艺简单、工艺质量易子控制、成本较低、易于加工、应用广泛等优点,此外非连续增强也可提高材料的比强度、比刚度、抗疲劳、抗蠕变等性能,因此在航空、汽车及其他民用工业有较强竞争力。)